教育公共基础2016年的笔试试题

  本文是关于教育公共基础2016年的笔试试题,想从事教育工作的求职者们,希望对求职者们有所帮助。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的形态(1非制度化形态和制度化形态,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原始社会教育、古 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4、教育的本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内部关系规律,2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二)1、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多元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的功能

  (一)1、教育功能的含义:(指的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人口功能、文化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4、教育的个体功能

  (1)个体功能的含义(2)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

  (3)教育个体功能表现为(a、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b、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5、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三、教育的目的

  (一)1、教育目的的含义、

  2、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二)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科学技术 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4、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2、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1、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动技术)---“5育”

  四、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定义。(对教师定义的理解:(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的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教师的基本素质: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热爱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3自身的道德修养;

  (2)、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3)、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1教师要 有课程开发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活动成效的直接因素,○3组织管理能力,○4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4、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1)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1适应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阶段、○4专业化阶段)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1专业知识、○2专业技能,○3专业情意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

  ○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其步骤:a 认识自我及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环境,b 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c 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d 评价发展计划。

  ○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

  ○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加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二)1、学生的定义

  2、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3、学生发展的规律

  答(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 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另外,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 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 顺序展开的。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 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 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 造成的。

  (5)互补性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和英国教育家杜威)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2、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了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主要是探讨的是师生交往的空间和交往频率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五、课程

  (一)1、课程的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a、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b、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的分歧

  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二)1、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2、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课堂在变,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学生在变,变得更加喜欢学习、教师在变,素质变得更高了、评价在变,变得更加关注学生发展

  六、课堂教学

  (一)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赞科夫的教学理论、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布鲁纳阐明了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实质: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 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为此,他提出著名的“三个任何”的观点,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巴 班斯基的教学理论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2、基本程序:a、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制定b、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c、教学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如何去那里;是否到达那里了)

  3、主要模式:a、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b、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c、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d、学生自导—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4、内容

  5、方法:讲授法、讲练法、练习法、实验法、图示法、比较法、启发法、提问法、类比法、程序法、掌握学习法、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三)1、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

  2、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义: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德育功能及地位

  (二)1、德育过程的含义: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德育过程的理论

  4、德育过程的规律:a、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b、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c、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d、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四)1、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德育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劳动、共青团活动

  3、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陶冶、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2016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笔试 下一篇:中国联通公开招聘人员考试笔试题

相关文章推荐

|||||